学着运用宪法,尊重宪法,尊重民众,这是宪法文化影响、渗透整个社会的关键。
根据通说,德国今天的公物概念不再特别区分公有公物,还是私有公物,但德国行政法学者奥托·迈耶(Otto Mayer)最早在德国提出公物概念时则区分了公共财产(#246;ffentliches Eigentum)[34]与公法上的支配权(Dienstbarkeit)。[3]柳经纬:《我家住在小河边》,载《法学家茶座》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自然资源概念的宪法界定 从现有的宪法文本来看,属于自然资源的包括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并且矿藏、水流是绝对属于国家所有,而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才可以为集体所有。依上文所述,从文本、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这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国家所有条款的制定目的和八二宪法的体系特征可以得出宪法中的国家所有条款所具备的共同特征:1)国家所有条款应在公共财产的框架秩序(Rahmensordnung)下理解,而不是与《宪法》第13条的私有财产权相结合而成国家所有权。[35]前者是公法人作为财产所有人,也就是说只有当财产所有人与公法上对物的支配人属于同一法律人格时,才是迈耶所提到的公共财产。[50]最后则是对国有财产仍未进行清晰的类型化处理,比如对于可进入市场竞争的公用物品和纯粹的公共物品并未进行明确区分,导致何种公共物品可进入市场、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等问题并未得到清晰的立法处理。王书成:《论合宪性解释方法》,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还有学者通过其他方式论证宪法国家所有权的成立,并因此而保障公民附着于国家所有之物的利益。其原由私人投资经营者,仍由原经营者按照人民政府颁布之法令继续经营之。这个纪念日的设立,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扮演着重要角色。宪法文化通常并不是形成于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一些平常不起眼的小事,可能都是宪法文化的有效生长点。研究者必须借助于棱镜,即取某一个景进行细致的观审。从部门法的实施上讲,司法机关如何设置,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也都是宪法作出明确规定的。
如何培育宪法文化 《绿海副刊》:国内外的文艺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宪法文化的? 王人博:影视作品直接反映宪法文化的很少。那么,什么是宪法文化?它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培育宪法文化?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三位法学家。
莫纪宏:培育宪法文化是国家大事,因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根本法得到尊重,法律制度就能有效运行,法治价值就能得到弘扬;培育宪法文化又是小事,跟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依法行权和履职,如果每个人都能养成遇事找法的习惯,整个社会必然就会对以宪法为统帅的法律制度肃然起敬,宪法和法律在人们心中就有挥之不去的权威。美国的法律题材作品都涉及到宪法及法律文化问题。比如在《秋菊打官司》取景的中国陕西省的某一个村子,在一个农村集市上还存在专门以给别人写状子为生的情境里,是可以想象其宪法文化状况的。所以广义上来讲,宪法文化也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家庭中父母子女平等以待,政府机关给老百姓办事笑脸相迎,公民诚实地为国家献上自己劳动所得应纳的税款,公共汽车和地铁站乘客有序乘车等等,这些小事,做好了,就是宪法文化。宪法文化的培育说到底,还是看上面的各级领导以及各类精英自己怎么做。有了一部好宪法,不往好的地方想、好的地方做,抱怨、责怪,终究无济于事。去年在华东政法大学做宪法日宣传的时候,大学生们响应得很积极,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宣传措施:宪法T恤、宪法杯子甚至宪法蛋糕……我认为,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应该会得到很多人的欢迎,事实上也是潜移默化地宣传宪法精神。
物质方面比如能体现宪法精神的文本等物质载体。侯欣一:这是我比较遗憾的一件事,大家对宪法的认识并不深刻。
我们自己的宪法传统,是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修养和德性。宪法文化应该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富足的群体里才可能形成话题——这是我对《秋菊打官司》所代表的中国农村的理解。
宪法过程包含的内容最为广泛,包括宪法的适用过程,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以及由此连带的公众宪法意识、期待等等。美国费城有一个宪法博物馆,里面有关于宪法的各种信息,包括美国开国宪法的实物,修宪过程中的案例材料等,对参观者精神层面上的启迪有很大作用。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善用宪法思维以及宪法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国的影视作品印象最深的还是《秋菊打官司》。国家各级领导越是尊重宪法,国民不会视而不见,自然会上行下效。 宪法文化离不开宪法思维,宪法思维来自于对宪法价值的认同和对宪法制度的遵循。
譬如,若以上海为观测点和以西北黄土高原的广大农村为取景地对中国的宪法文化的状况进行分析,那么其结论可能就完全不同。传统的另一面则强调典范的重要性。
侯欣一:直接与宪法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并不多,突出的代表是韩国电影《熔炉》,但很多法律题材的电影内涵上与其本国的宪法精神也是完全吻合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国外电影所展现的一个重大的精神领域。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的方式还有很多。
《绿海副刊》:如何培育属于我们自己的宪法文化? 王人博:宪法离国民自身的权益越近,其意识就会越强。如果说,经济、科技、贸易、军事、教育是现代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宪法教养则是文明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宪法与文化 《绿海副刊》:宪法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如何界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人博:这与如何界定文化概念有关。国家宪法日是以追求依宪治国为内容和实质的一种形式,它以仪式感的表现方式,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宪法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平民领导、平民官员,平易近人、平常心待人等等,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必将有利于培育宪法文化。
所谓宪法文化也就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宪法崇尚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强调公平、公正,遇事要找法讨个说法。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事作风,无不体现了宪法文化的特征。贫穷的村子,城乡之间的经济、道德差异在电影画框里相互并置,指涉了中国农村人情、法律之间相互纠葛的真相。
我曾教授过中国法制史课程,尽管是一门和现实生活关系很疏远的学科,但学生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很感兴趣,愿意去学习,但讲到宪法的时候,大家的学习热情就大大减少。其次,国家权力对待宪法的态度。
另外,我有时在作讲座等场合随机调查,问听众是否认真读过宪法,几乎没有。宪法作为一种最高法,它也有自己特定的仪式,包括制宪的仪式、运用中的仪式,如宪法宣誓制度、宪法日等。所以我认为,国民宪法意识是个复杂的工程。进入 王人博 的专栏 进入 莫纪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法文化 。
宪法能为民所用是关键,宪法能为官所尊是根本。莫纪宏: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当秋菊这个农村妇女不依不饶地为自己维权时,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无疑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的宪法文化。
侯欣一:宪法跟每个公民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但我国民众对现在宪法的认识状况比较差,宪法更多的是一种昭示作用。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为伟大而现代的文明共同体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
这部电影虽不直接表达宪法意识问题,却是对中国现代的法律文化一种深刻而严肃的思考与呈现。自由的价值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觉地以平等主体的身份来与其他人相处。